第246章 何其无辜-《寒门屠户之子的科举日常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定国公西北遇袭、生死不明的消息,起初一个月,还是被有心之人严密封锁在西北边关那漫天黄沙之中。

    当它终于不可避免地透过层层壁垒,泄露到朝堂时,瞬间就炸开了锅。

    起初,还有几声不怀好意的杂音,试图将“刚愎自用”、“轻敌冒进”甚至“年老昏聩”的污水泼向那位浴血沙场的老将。但很快,更多正直之声便压了上来。

    定国公一生戎马,镇守边关几十载,而且满门忠烈,三子皆战死沙场,仅第三子留下一个孤女。

    这般功勋,这般牺牲,若在生死未卜之时还要遭小人构陷,寒的便是天下将士的心!

    满朝文武,只要良心尚未彻底泯灭,都难以直视。

    很快,更多正直的官员站了出来。

    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臣,颤巍巍地出列,声音却洪亮如钟:“陛下!定国公一生为国,肝胆赤诚,天下皆知!如今国公身陷险境,生死未卜,正乃国朝危急存亡之秋,岂可听信小人谗言,寒了边关将士之心,寒了天下忠臣良将之心啊!”

    “臣附议!当务之急,乃速派精干人马,深入搜寻国公下落,生要见人,死……亦要迎回忠骨!同时严查遇袭真相,若真有玩忽职守、乃至通敌卖国之辈,定要严惩不贷!”

    随后,边关将士联名请求彻查、严惩鞑靼的上书也陆续抵京,舆情汹汹。

    那些原本想趁机踩上一脚、或是搅混水摸鱼的声音,终究是没敢再明目张胆地冒头。

    然而,争论的焦点也随之转向了是战是和,是即刻发兵报复,还是隐忍待机,朝堂之上依旧吵吵嚷嚷,难有定论。

    但这消息,对于远在嵩阳书院,正沉浸于学问切磋与“养望”之路的王明远而言,却还隔着一层厚厚的帷幕。

    他此刻正迎来在嵩阳书院声望的顶点。

    如今书院上下,从山长到普通学子,提及王明远,皆会赞一句:“岳麓书院果然名不虚传,此子确有大才!”

    甚至已有不少笃定的预言,说两年后的会试与殿试,此子必中进士,乃至有望角逐鼎甲之位!

    连面冷心热的胡山长,近来见到他时,那古板严肃的脸上也难得地会露出一丝极淡的笑容。

    前几日,胡山长更是难得地多说了几句:

    “明远,你之根基已颇为扎实,闭门造车终非良策。过些时日,书院或会安排几位已负盛名的举子与你切磋交流,博采众长,于你大有裨益。你好生准备。”

    王明远心领神会,这是“养望”的下一步——与同辈中的佼佼者交锋,进一步扬名。

    他恭敬应下,读书也愈发用功。
    第(1/3)页